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节(1 / 2)





  他见书中写道,冬十二月,造酱、制腊脯、溉冬葵、烧荒、斩伐竹木、嫁果树、造农器、碓硙粪地、造饧孽、贮草、贮皂荚、缚笤帚……竟有许多要务杂事。他忙丢下书,去村中农户家瞅了一圈。果然,并没一人闲着,连老人孩童都各自忙着活计,或簸豆,或削竹,或捡皂荚……

  王盉一时间顿在那里,转头见旁边院中有个老农蹲在地上,正在敲打加固一个车架,那车架并无轮子,底下却竖着两根木柄铁弯刃。王盉从没见过,便走过去问。老农笑着说:“这是耧犁。车上这木斗盒,底板开了孔,里头盛谷种,套上牛,一边犁地,一边下种。”王盉忙又问:“老丈,我要务农,该备哪些农具?”老农先一愣,随即又笑道:“这耧犁便缺不得,还得有连枷、磨、凿、锄、镰、斧、杵臼、杈、耙、铲、耘荡……一时间哪里数得完?至少也得百十样吧?单镰刀,便有铚、艾、手镰、推镰、钩、鉴、……”

  王盉顿时惊呆,他原以为务农不过是锄地、下种、收割,只要肯下力便成。如今却是有再大气力,也不知从何下手。半晌,才又问:“眼下我该做哪样?”“腊月里,男烧荒,女酱腊。”老农答。

  他听了,忙道声谢,先回到家寻见妻子顾氏。顾氏这两日似乎回转了心思,已不再哀戚,开始里外忙碌,清理打整家务。他将酱腊的事说给妻子,顾氏听了笑起来:“这作什么难?在娘家时,我年年跟着娘造酱腌肉。这家算是粗粗安顿好了,我正要跟你讲,去县里买些黄豆、葱椒、鲤鱼、兔肉、牛肉、羊肉。我来制几坛豆酱、鱼酱,再腌些兔脯、腊肉。来了这乡里,哪里能像京城,想吃哪般,出门便有?往后解馋救口,怕是离不得这些酱腊了——”说着,她从腰间摘下钥匙,转身去里间打开自己的箱子,取出一锭五十两的银铤,出来递给王盉:“族里分你的那些钱,路上怕是已经使尽了。这锭银子你拿去,除了备办酱腊食料,剩余的就去打造些农具。”王盉大为意外,心中感念之极,却说不出话来。

  顾氏将银铤塞到他手里:“我虽是商人家女儿,贤德两个字,却也自小便听爹娘教导。既然嫁了你,夫如身、妇如影的道理,哪里会不懂?不过,这钱不是白给你。我是瞧着你不似族里那些人,不过是偶落了穷寒,男儿大丈夫家个个竟像腌茄子一般软答答,难扶难持。我原想,你家儿男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,如今看来,全是金笼子里养出来的绿鹦哥,除了会学几句舌,哪里见过真世面?我爹常说,穷三变,富三变,炎凉看尽才叫真世面。我算命好,没有嫁他们。你既是我丈夫,又一心要务农,我便跟你一起,合心合力,把咱们这小家兴作起来。”

  顾氏果然不是随口白说,这之后,全然撇掉富商女儿的娇习,跟着王盉一起尽心操持家业,从未有怨言。王盉感念于妻子这般贤德,也加倍用力,一心习学农活儿。族中其他家都将自己的田地佃给穷户,靠租粮度日。王盉却事事亲力,跟着村中那些农人一样样学种麻麦粟豆,垦荒、溲土、耘田、犁地、施粪、播种、锄草、浇溉、收割、碾砻……

  起先自然辛苦至极,每天累得碗都端不稳,但看族中人全都在窃笑暗嘲他,他攥紧了一口气,硬生生熬了过去。几年下来,面目黧黑,手脚粗皲,已经全然是个农夫,再找不见丝毫王公贵子的影迹。一年勤苦,其实收获无多,但在乡里也已是三等户,养活家小,已是富余。

  起初,族中还以翰墨传家自诫,仍以读书为主。十几年间,却只有一人考中,官职也只到个小小仓监,俸禄连几口人都难养活。族人便渐渐绝了仕进之念,也开始跟着他学务农。一个京城豪族渐渐入乡随俗,落地生根,褪去了虚文,变作寻常乡土农家。

  原先王盉学问不通,文思拙陋,在族中从没有半分说话的余地。他虽然生得高大,头却始终埋着,目光不敢高过任何人,因而背有些驼。这时,族人见他熟习农务,治家得法,每年收获都是自家独得,不必分一半给佃户,都开始羡妒。对他,也渐次由轻视而侧目,由侧目而正视,由正视而重看,由重看而高看。

  王盉积了二十多年的郁气终于舒解,背也渐渐挺直起来。原先说话时,腔子似乎始终闷堵着,即便一肚子话,等费力说出口时,只剩硬生生、闷吞吞几个字。这时,嗓子疏通开了一般,说出话来,沉实果断,自然令人信重。

  不过,王盉心中虽欣慰自得,但知道得意之色最招人嫌,因此面上不敢露出分毫。务农几年,更让他深知,行事做人,一个“实”字最要紧。如耕种一般,一分力换一分利,只骗得过自己,休想瞒过天地。实心实力,才得实收实报。这公道,分毫不爽。

  于族人,他也能帮则帮,能助则助。他这一房中,除了一个堂兄,便数王盉年长,而那位堂兄又为人惫懒滑赖,不受敬重,因此,在这一房,王盉已俨然成为房长。几个兄弟有大烦小难,头一个便来寻他。这等快慰,甚而胜过庄稼收获。他越发自重,尽力挺直腰背,放宽胸怀,诚厚待人。

  当然,为这诚厚之名,难免自损自折、自难自屈,常常为了面上好,内里暗暗吞苦水。妻子为此劝了他许多回:“虽说是同族一脉亲,可柴烧自家灶,饭添自家碗。常日守住礼,难时量力帮,已是大好了。哪里有灭了自家灯,去添别家火的?这名声如水里月,瞧着好,可真要借光照明,能靠它?他人赞你百般好,不若自得半分实。”

  他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?但自小受尽了嘲鄙,这时终于能在人前昂起头。就如憋在水底的人,猛然将头伸出水面,只要吸过一口气,看过一眼天,哪里能再忍得住水底的闷?于是,他继续尽力诚厚,越来越得兄弟们仰重,说话也越来越有分量。到如今,已没人敢轻易反驳。

  然而,一个孩童却将他搅乱。

  这孩童叫王小槐。

  王氏宗族中,嫡系是先祖王祜长子王懿一脉。王懿长子王睦是族中宗子,他自幼好学,饱饫经史,欲举进士,求取功名,却被叔父王旦劝止。王旦那时已为宰相,说我王家贵盛已极,岂可再与穷寒门户争竞?只向真宗皇帝为王睦求赐了一职,赴浙江任东阳知县。王睦也许是灰了心,任职一年便卸任,且并未回到汴京,而是隐居在东阳永泰乡。他这一房由此定居于永泰。

  王懿次子王淳便成了汴京三槐王家宗子。淳生克,克生震,震生豪。

  王盉祖父是婢女所生,庶出入不得正谱。论辈分,王豪是王盉的祖辈,却只比王盉长三岁。这位小祖父自幼顽劣,又因辈分高,族里人人都敬让,因此越发乖张不逊。成年后,王豪继承宗子之位。卖故宅、迁乡里便是由他一意主张。宗族中那时人人都慌失了主见,只能听他安排。

  王豪人虽乖张,却极有经营才干。到了乡里,族人分产只照人丁数。王豪那时只有一子,分得的田地只比王盉多五十亩。然而,王豪旋即便将自己那片田转典出去,而后携资出门行商。至于做何等生意,族人都不知晓,只眼见着他每年回来,都比往年更富些。几十年下来,王豪不但将典出的田产赎了回来,更在乡里不断置买新田。如今不仅在宗族中最为富强,在襄邑县也是一等豪富。

  只可惜,王豪生子接连夭折,直到五十四岁,意外得了个幼子,乳名叫小槐,以示“三槐王家”正脉。

  王小槐今年才七岁,生得头窄嘴尖、背弓肩瘦,猴子一般,却天生极聪颖,性情更是娇纵异常。

  去年,王豪一病而亡。王小槐小小年纪,竟成了这个宗族中辈分最高的一个。又是正脉嫡子,且家业富厚,族里人纷纷前去巴附。王小槐越发骄狂无忌,整日手拿一把银弹弓,揣一袋栗子,见谁不顺意,扯起弹弓便射,自称“小祖赏利市”。被射中的只能忍痛赔笑,不敢发半句言语。

  王盉见不惯这等狂顽,但王小槐是自己叔父,碍于辈分伦常,只能装作不见,远远避开。然而这乡里地界只有这么大,哪里能避得开?